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B∕T 19973.2-2025 医疗产品灭菌 微生物学方法 第2:用于灭菌过程的定义 确认和维护的无菌试验

2025-09-08


ICS   11.080.01 CCS   C   47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GB/T    19973.2—2025/ISO    11737-2:2019

代替GB/T   19973.2—2018










医疗产品灭菌   微生物学方法

第2部分:用于灭菌过程的定义、

确认和维护的无菌试验


Sterilization of health care products—Microbiological methods—

Part   2:Tests   of sterility   performed   in   the   definition,valid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a sterilization process




(ISO      11737-2:2019,IDT)














 2 0 2 5 - 0 1 - 2 4 发 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 布


GB/T     19973.2—2025/ISO   11737-2:2019




目    次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是GB/T    19973的第2部分。 GB/T     19973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微生物学方法 第1部分:产品上微生物总数的确定;

——医疗产品灭菌   微生物学方法   第2部分:用于灭菌过程的定义、确认和维护的无菌试验。

本文件代替GB/T   19973.2—2018《医疗器械的灭菌   微生物学方法   第2部分:用于灭菌过程的 定义、确认和维护的无菌试验》,与GB/T   19973.2—2018 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 变化如下:

——增加了本文件不适用范围的条款[见1.2c]];

——增加了“无菌技术”“医疗产品”“方法适用性”的术语和定义(见3.1、3.6、3.8);

——删除了“需氧微生物”“厌氧微生物”“促生长试验”的术语和定义(见2018年版的3.1、3.2、 3.7);

——更改了“无菌检查”“无菌试验”的术语和定义(见3.12、3.13,2018年版的3.12、3.13);

——更改了“质量管理体系要素”内容,并将标题更改为“总体要求”(见第4章,2018年版的 第4章);

——增加了应将产品单元数量及批次数量选择依据形成文件的要求(见5.1.3);

——增加了样品份额计算依据(见5.2.3);

— 增加了培养期间产品应持续浸没于培养基中,若无法实现(如材料有浮力),则应给出相应依据的要求(见6.1a)];

——增加了过滤法,将其明确列为无菌试验的第三种实施方法(见6.1c)]。

本文件等同采用ISO   11737-2:2019《医疗产品灭菌   微生物学方法 第2部分:用于灭菌过程的定 义、确认和维护的无菌试验》。

本文件做了下列最小限度的编辑性改动:

——增加了3.7的注2;

——增加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引用(见 A.6.6)。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消毒技术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00)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浙江泰林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苏州诺诚检 测有限公司、强生(苏州)医疗器材有限公司、泰尔茂医疗产品(杭州)有限公司、中关村国际医药检验认 证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徐静、钟静、徐海英、刘雪美、翁辉、徐红兵、周杰、朱飞龙、苏裕心、周志龙。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05年首次发布为GB/T 19973.2—2015,2018年第一次修订;

——本次为第二次修订。






GB/T    19973.2—2025/ISO    11737-2:2019





引   言




无菌医疗器械是指不含存活微生物的医疗器械。与灭菌过程确认和常规控制相关的标准规定,在 供应无菌医疗器械时,宜将医疗器械的外源微生物污染降至最低限度。然而,即便医疗器械按质量管理 体系要求(如 ISO   13485)在标准生产条件下生产,在灭菌前也可能会携带少量微生物。因此,这些产品 在灭菌前是非无菌的。灭菌旨在对污染微生物进行灭活,从而将非无菌产品转化为无菌产品。

当纯培养微生物通过医疗器械的物理和/或化学灭菌因子进行灭活时,其灭活动力学一般可用存活 微生物数量与灭菌因子处理程度之间的指数关系表示。这意味着无论达到何种处理程度,微生物会有 一定的存活概率。对于一个给定的处理方法,微生物存活概率是由微物的数量和抗力以及处理时微生物所处环境决定的。由此可见,即使经过灭菌处理,也无法保证产品群体中任一个体的无菌性;产品 整体的无菌性只能通过产品单元上微生物的存活概率来确定。 GB/T    19973由两个部分构成。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微生物学方法 第1部分:产品上微生物总数的确定。目的在于确立适用的方法测试灭菌前产品上微生物总数。

——医疗产品灭菌   微生物学方法 第2部分:用于灭菌过程的定义、确认和维护的无菌试验。

目的在于确立产品灭菌过程的定义、确认和维护中的无菌试验。

ISO   9001给出了质量管理体系对产品设计与开发、生产、安装和维护的通用要求;

ISO   13485 给 出了医疗器械生产的质量管理体系的特殊要求。根据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于制造过程中的某些特殊过 程,无法通过后续的产品检验和测试验证其有效性,灭菌就是这样一个过程的例子。因此,灭菌过程需 经过确认,定期监测灭菌过程的性能并对设备进行维护。

目前已制定了多个与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的开发、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相关的标准[见 ISO   11135、 ISO   11137(所有部分)、ISO   14937 、ISO   14160 、ISO   17665-1和 ISO     20857]。确认过程可能需要将医疗   器械用灭菌因子处理,同时对处理程度进行控制,使其低于常规灭菌过程水平,以了解医疗器械上天然   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对灭菌因子的抗力。上述弱化的暴露水平通常被称作部分暴露或者验证剂量。在经   过低于常规过程水平的灭菌因子处理后,再按照本文件要求对医疗器械单独进行无菌试验。此类试验 的应用示例包括:

a)     建立辐射灭菌剂量;

b)    证明规定灭菌剂量的持续有效性;

c)    通过评估产品中自然存在的生物负载来建立灭菌周期。

对于最终灭菌的产品,微生物的存活概率非常低(如1/1000000或10-⁶)。因此,对已完全灭菌的 产品进行无菌试验无法得到在科学上有应用价值的数据, 一般也不建议这种做法。

附 录A 为试验方法以及相关要求的实施提供了指南。













IN




医疗产品灭菌   微生物学方法

第2部分:用于灭菌过程的定义、

确认和维护的无菌试验



1   范围


1.1   本文件规定了医疗器械使用低于灭菌过程常规用量的灭菌因子处理后,进行无菌试验时所需遵循 的通用标准。本文件适用于灭菌过程的定义、确认或维护。

1.2   本文件不适用于:

a)     已灭菌产品常规放行前进行的无菌检查;

b)    无菌检查(见3.12)的实施;

注 1 :ISO 11135 、ISO 11137-1 、ISO 11137-2 、ISO 14160 、ISO 14937 、ISO 17665-1和 ISO   20857并未要求执行a) 或

b) 所涉及的检测。

c)     用于证明产品有效期、稳定性和/或包装完整性的无菌检查或无菌试验;

d)     生物指示物或接种产品的培养。

注2:ISO11138-7给出了生物指示物的培养指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ISO 和 IEC 维护的用于标准化的术语数据库网址如下:

——IEC   电工百科:http://www.electropedia.org/;

——ISO      在线浏览平台:http://www.iso.org/obp

3.1

无菌技术   aseptic technique

使微生物污染引入风险最小化的条件和程序。

[来源:ISO       11139:2018,3.16]

3.2

抑制细菌/抑制真菌试验   bacteriostasis/fungistasis   test

为检测微生物生长抑制物而进行的技术操作。

[来源:ISO       11139:2018,3.20]

3.3

生物负载   bioburden

产品和(或)无菌屏障系统表面或内部存活微生物的总数。

[来源:ISO       11139:2018,3.23]






GB/T      19973.2—2025/ISO      11737-2:2019


3.4

培养条件   culture   condition

促进微生物复苏、生长和(或)繁殖所采用的生长培养基和培养方法的组合。

注:培养方法可能包括温度、时间和其他任何特定的条件。

[来源:ISO         11139:2018,3.70]

3.5

兼性微生物   facultative      microorganism

能够进行有氧和无氧代谢的微生物。

[来源:ISO         11139:2018,3.114]

3.6

医疗产品   health care product

医疗器械(3.7)(包括体外诊断医疗器械)或医药产品(包括生物制药产品)。

[来源:ISO         11139:2018,3.132]

3.7

医疗器械   medical   device

用于人类的仪器、设备、工具、机械、器具、植入物、体外使用试剂、软件、材料和其他类似或相关物 品,其预期使用由制造商确定,不论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以达到下列一个或多个特定的医疗目的:

——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缓解;

——损伤的诊断、监护、治疗、缓解或补偿;

——生理结构或生理过程的查验、替代、调节或支持;

——生命的支持或维持;

—— 妊娠控制;

——医疗器械的消毒;

——通过对取自人体的样本进行体外检查的方式来提供信息。

并且其在人体内或人体上的主要预期效用不是通过药理学、免疫学或代谢的方式实现,但这些方式 可辅助实现预期功能。

注1:在一些管辖区可能认为是医疗器械但在另一些管辖区不认为是医疗器械的产品包括但不限于:

——专用于清洁或灭菌医疗器械的产品;

——用于医疗器械灭菌的包装袋、卷材、灭菌包裹和重复性使用容器;

——消毒物;

——残障人士的辅助用具;

——包含动物和/或人体组织的器械;

—-用于体外受精或辅助生殖技术的器械。

注2:我国法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医疗器械的定义如下:

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者 相关的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计算机软件;其效用主要通过物理等方式获得,不是通过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 的方式获得,或者虽然有这些方式参与但是只起辅助作用;其目的是:

(一)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者缓解;

(二)损伤的诊断、监护、治疗、缓解或者功能补偿;

(三)生理结构或者生理过程的检验、替代、调节或者支持;

(四)生命的支持或者维持;

(五)妊娠控制;

(六)通过对来自人体的样本进行检查,为医疗或者诊断目的提供信息。

[来源:ISO           13485:2016,3.11,有修改]


3.8

方法适用性   method suitability

评估测试方法以证明其允许微生物生长的能力。

[来源:ISO       11139:2018,3.168]

3.9

产品   product

过程的结果。

示例:原料、半成品、部件、医疗产品。

[来源:ISO       11139:2018,3.217]

3.10

样品份额   sample   item   portion;SIP

用于测试医疗产品的规定部分。

[来源:ISO       11139:2018,3.240,有修改]

3.11

无菌的   sterile

无存活微生物的。

[来源:ISO       11139:2018,3.271]

3.12

无菌检查   test   for   sterility

产品经过无菌加工或灭菌处理后,按药典规定对产品进行的技术操作。

[来源:ISO       11139:2018,3.298]

3.13

无菌试验   test   of sterility

开发、确认或再鉴定过程中要求的一项技术操作,用于确定产品或其份额上是否有存活微生物。

注:在使用低于完整灭菌过程水平的灭菌因子处理后,再进行该项试验。

[来源:ISO       11139:2018,3.299,有修改]


4   总体要求


4.1 灭菌过程的开发、确认和常规控制是医疗产品实现的关键要素。为确保本文件中规定的要求实施 一致性,需要建立、实施和维护必要的流程(见附录B) 。 与灭菌过程的开发、确认与常规控制相关的特 别重要的程序包括但不限于:

——文件的控制,包括相关记录;

——管理职责的分配;

——合理的资源供应,包括合格的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

——外部供应的产品控制;

——整个过程中产品的识别和可追溯性;

——不合格品的控制。

注:出于监管目的,ISO 13485 从质量管理体系方面涵盖了医疗器械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根据相关法规对医疗 产品的供应要求,可能要求实施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并由公认的合格评定机构对其进行评估。

4.2   应制定包括测试用仪器在内的所有设备的校准流程,以满足本文件的要求。






GB/T    19973.2—2025/ISO    11737-2:2019



5   产品选择


5.1 通用要求

5.1.1   无菌试验样品的选择和处理程序应确保所选择的样品能代表常规生产,其中包括包装材料和所 有生产过程(见5.3)。

5.1.2   灭菌过程的开发、确认和常规控制过程中,若需要将某一或某些产品归入某一产品族用于无菌 试验,则归入该产品族的依据应形成记录。该依据应包含选择准则,以确保从产品族中选择用于测试的 产品能代表整个产品族。

5.1.3   应将产品单元数量及批次数量的选择依据形成文件。

注:上述信息能在与灭菌过程的确认及常规控制要求相关的标准中查阅。

5.2 样品份额

5.2.1   在适用情况下,应使用完整产品进行无菌试验。但若适用的灭菌标准允许,在无菌试验中也可 用选定的产品部分(样品份额)来替代完整产品。

5.2.2   应根据生物负载分布是否均匀(见5.2.2.1和5.2.2.2)来选定用于无菌试验的样品份额。

5.2.2.1   当生物负载分布已知时:

a)    若生物负载在产品上和/或产品中分布均匀,则可从产品任意部分选取用于无菌试验的样品 份额;

b)    若生物负载分布不均匀,用于无菌试验的样品份额应包括:

1)   选择能够代表产品组成的每种原材料比例的产品份额,或

2)   对灭菌过程构成最严重微生物挑战(包括微生物数量和/或种类)的产品部分。

若所选择的产品部分对灭菌过程构成了最严重微生物挑战,则应确定所检样品份额的生物负载与 整个产品的生物负载之间的关系。

5.2.2.2 若不能确定生物负载分布情况,选择用于无菌试验的样品份额应能代表产品原材料比例组成。

5.2.3     可根据外形特征,如长度、质量、体积或表面积来计算样品份额(示例见表 A.1)。

5.2.4   应证明所选样品份额的充分性。

注:某些与灭菌过程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相关的标准(如ISO 11137-2)明确说明了样品份额的充分性要求。

5.3 产品和样品份额的包装

产品或样品份额的包装建议与常规生产中使用的包装相同。若包装材料和/或包装程序与常规生 产中使用的不同,则应记录该情况。所选包装材料和包装方法应确保:

a)     产品或样品份额能按预期使用灭菌因子处理;

b)    能维持产品或样品份额的微生物状态;

c)    灭菌因子与产品或样品份额之间的接触状态应与使用常规生产包装进行灭菌时达到的接触状 态一致。


6   无菌试验实施方法


6.1 无菌试验一般有以下三种实施方法。

a)    将产品直接浸入培养基中,或将培养基加至产品中,然后进行培养。在适用情况下,培养期间 产品应持续浸没于培养基中。若无法实现(如材料有浮力),则应给出相应依据。

注:本文件涉及的培养基均为无菌培养基。


b)    采集产品的微生物,并将其转移至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见6.4)。

c)     对液体产品进行过滤,并将滤膜浸入培养基中,然后进行培养。

6.2 对于已选定的产品,应考虑并记录会影响无菌试验方法设计的因素。可适用的因素包括但不 限于:

a)     标签上声明无菌的产品部分;

b)    待测产品的物理和/或化学特性(见6.6);

c)     可能污染微生物类型及其在产品上/内的分布位置。

6.3 在进行无菌试验时,可能会影响试验结果的操作,应采用无菌技术。

6.4    若需要通过洗脱方式采集产品中的微生物后才能转入培养基进行培养[见6.1b]],   则应考虑以下 因素:

a)     选择合适的洗脱液;

b)    建立回收率,然后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采集程序的适用性(如 ISO     11737-1:2018中的7.2);

c)     洗脱技术对污染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6.5 若需要通过过滤方式采集洗出液或液体产品中的微生物后才能转入培养基进行培养,则应考虑以 下因素:

a)     选择有效的过滤系统;

b)    选择合适的溶液冲洗容器、过滤器和相关设备(若需要)。

6.6 无菌试验(方法/系统)应通过方法适用性试验(也称为抑制细菌/抑制真菌试验)进行评估,以确保 维持微生物生长的能力不会受到影响。若根据待测产品的物理或化学特性[见6.2b]],   可能存在或释 放出不利于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则应使用相应方法来中和、消除或者最大程度地降低(若不能中和或消 除)此类物质的影响,且应证明该系统的有效性。

6.7 应在评估可能存在的微生物种类后,选定培养条件。应记录该评估结果及所做决策的依据。

6.8 在可行的情况下,产品的灭菌因子处理与无菌试验之间的时间间隔应尽可能短。

6.9 培养后,应检查培养基是否有微生物生长,并记录检查结果。


7   无菌试验实施方法的评估


在采用无菌试验结果前应评估所选方法的适用性,并记录评估结果。


8   无菌试验实施方法的维护


8.1 应对产品或其生产过程的变更进行评估,以确定其对无菌试验检出存活微生物能力的所有可能影 响。若评估表明需对无菌试验进行变更,则变更过程应符合第5章、第6章和第7章的规定。

8.2 应对无菌试验参数的变更进行评估,以确定其对试验方法持续适用性所产生的影响。该评估结果 应形成文件。




附   录   A

(资料性)

无菌试验在灭菌过程确认和维护中的应用指南


A.1   范围

本附录为本文件要求的实施提供了指南。本指南仅介绍了需重点关注的因素,并未包含所有细节。 除本附录给出的方法外,也可使用其他方法。但宜证明此类替代方法能有效满足本文件要求。

本附录不能作为评估是否符合本文件要求的检查表。

A.1.1    无指南。

A.1.2    由于无菌过程的定义、确认和维护未涉及无菌检查(如产品批放行无菌检查,见3.12),因此未将 其纳入本文件范畴。无菌检查不适用于灭菌过程的有效性、无菌保证水平或产品无菌相关特性(如包装 完整性或产品有效期)的确认,见Daniell27]。

A.2   规范性引用文件指南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请注意本文件未要求建立一个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但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些要素适用于医疗器械 灭菌过程的确认和维护中无菌试验的控制。尤其宜关注涵盖了医疗器械生产或再加工全过程的质量管 理体系标准(见ISO    13485)以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见ISO/IEC      17025)。根据相关法规对医疗 器械的供应要求,可能需要实施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并由第三方机构对该体系进行评价。

A.3   术语和定义指南

无指南。

A.4    总体要求

A.4.1    无指南。

A.4.2    无指南。

A.5    产品选择

A.5.1    通用要求

A.5.1.1     试验样品通常从能代表常规生产条件的产品批次中选取。如果产品批量允许,优先随机选择 产品用于试验。

样品选择和处理的方法宜避免引入污染,并防止改变样品上/内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试验样品可从生产过程中拒收的产品单元中选取,前提是这些产品单元的加工过程和条件与合格 产品相同,并且其拒收原因不会影响试验有效性。

A.5.1.2     与灭菌过程的开发、确认和常规控制相关的标准(如ISO   11135 和 ISO     11137-2)对产品分组 要求进行了整体说明。

A.5.1.3     无指南。

A.5.2    样品份额

A.5.2.1     无菌试验宜尽量使用完整产品,若实验室试验容器难以容纳整个产品,就无法满足该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测试时可用易于处理的产品选定部分(即样品份额)来代替。若产品或样品份额无法在 实验室容器中进行试验,则可将其分置于两个或多个容器中,并宜将这些容器作为整体进行分析;若其 中一个容器出现阳性结果,则整个产品单元都将被认定为阳性。

若产品仅液路标示无菌,宜将该液路作为完整产品单元(即样品份额=1)。

A.5.2.2     宜尽可能将大部分产品用于样品份额。样品份额上的生物负载宜能代表灭菌过程中的微生 物挑战。若产品复杂,样品份额宜能代表产品各部分的生物负载。宜考虑生产方面对产品上微生物分 布的影响。

手术铺巾、导管等产品的生物负载可视为是均匀分布的。但若有人工介入对手术铺巾进行了切割 或折叠,以及对导管进行了切割、转运和组装,那么这些产品的生物负载将不再视为均匀分布。

A.5.2.3     样品份额可以从对灭菌过程最具挑战的产品中选择,选择样品份额的示例如带有连接件或阀 门等导管类的组件。

表 A.1 提供了选择不同样品份额计算基础的产品示例。

表 A.1    样品份额选择示例



产品份额依据

产品

表面积

植入物(不可吸收)

手术铺巾(高分子)

导管(直径不同)

绷带卷

质量

纸   粉末 衣物

植入物(可吸收) 绷带卷

长度

导管(直径一致) 绷带卷

体积

容器内的液体


A.5.2.4     无指南。

A.5.3    产品和样品份额的包装

产品在进行灭菌因子处理时尽可能保持其原始形式和包装。但为了尽可能减少和/或简化无菌试 验的操作,并降低与产品或生产过程无关的污染引起假阳性的概率,产品在用灭菌因子处理前可进行拆 卸并重新包装。

重点考虑产品的拆卸和重新包装对微生物在灭菌因子中的反应的影响,例如从无氧环境变为有氧 环境。

同样重点考虑产品拆卸对微生物与灭菌因子之间的接触状态的影响。比如,拆卸可能导致灭菌因 子进入常规灭菌不易触及的部位。

若样品份额在接触灭菌因子之前进行制备和包装,该过程的操作条件宜能尽量避免引起生物负载 发生变化。

A.6    无菌试验实施方法

A.6.1    如第6章所示,固体产品的无菌试验实施方法在广义上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a)    产品直接接种法:直接接种法是医疗产品进行无菌试验的首选方法。使用直接接种法进行试 验时,将产品或样品份额以无菌方式装入一个(或多个,见 A.5.2.1)   培养基容器中,然后进行培 养。培养基量宜保证培养基能与整个产品或样品份额充分接触。此外,还宜考虑:

——在使用灭菌因子处理前对产品进行拆卸(如适用)(见A.5.3);

—-在浸入培养基之前对产品进行拆卸和/或处理;

——浸入培养基后进行振摇;

——在培养基中加入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需已证明无抑菌活性,如不会出现微生物抑制或 杀灭作用),以更好地浸润产品表面。

在培养时,培养基宜尽可能与产品或样品份额保持接触。若因产品浮力而无法满足这一要 求,则宜实施相关程序对容器定期进行操作,以便在培养期间实现更充分的接触。

产品液路进行无菌试验时,需使用培养基对其进行灌充,然后对产品进行培养。液路的冲洗或 冲刷方法见b)。

b)    产品微生物采集法:若由于医疗产品的特性(如尺寸或细菌/真菌抑制活性)而无法使用直接接 种法,则可采用微生物采集法。

通过产品微生物洗脱进行无菌试验通常不如直接接种法有效,因此宜谨慎使用该技术。在适 用情况下通常优先选用直接接种法。若直接接种法不适用,再考虑使用洗脱法。在使用洗脱 法时,需结合风险评价及方法原理来了解微生物回收率。

在转入培养条件前,微生物通过物理手段从产品中进行采集;采集程序按顺序可进一步分为: ——洗脱和膜过滤;

——洗脱和洗出液培养。

以上两个程序的第一步操作都是为了将微生物从产品或样品份额中采集出来。该步骤采用的 技术与生物负载测定时使用的技术相同,具体见ISO    11737-1:2018附录B 中 的B.2.2 。选择洗 脱液时所需考虑的因素也同样与生物负载测定时相同,具体可见 ISO     11737-1:2018附 录 B 中 的 B.2.3 和 表B.1。

一旦微生物从产品单元或样品份额中洗脱出来,就能对该完整洗脱液进行膜过滤或直接培养 来完成无菌试验(见A.6.4)。

A.6.2       通 常 可 将 产 品 去 除 包 装 系 统 后 再 进 行 无 菌 试 验 , 而 无 需 考 虑 其 包 装 系 统 。 若 因 包 装 为 产 品 整 体 组成部分而需对其进行无菌试验时,则宜注意包装材料会浮于培养基表面的情况。这种情况会妨碍培 养基与待测包装材料之间的充分接触。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宜采取措施使培养基与包装材料之间能实 现更好的接触(见 A.6.1a)]。

A.6.3    在无菌试验中应用的无菌技术需考虑如下因素:

——试验可在微生物受控房间内的层流罩、生物安全柜或其他能确保同等粒子/微生物水平的设备 内进行,也可在以微生物受控环境为背景的屏障隔离系统中进行[见 ISO   14644-7 、ISO   14698 (所有部分)及EN    12469)。

示 例:置于环境受控的独立房间内的层流罩或生物安全柜,屏障隔离系统。

——对测试中使用的所有设备、器材和物品进行灭菌;

——将试验器具、培养基和供试品以无菌方式移至试验区;

——在将供试品引入试验区之前,对包装进行表面消毒;

——对试验区进行表面消毒;

——尽量减少试验所需的操作;

—尽量减少防护罩内的试验器材数量;

——注意在操作过程中不要扰乱气流流型;

——进行无菌技术相关培训。


A.6.4    若产品通过洗脱并直接培养的方式进行无菌试验,则可将培养基作为洗脱液,洗脱后直接将洗 脱液移入无菌容器中进行培养。

也可使用不能支持微生物生长的洗脱液,洗脱后将洗出液在无菌容器中与等量的双倍浓度的培养 基混合并进行培养。此外,若洗出液体积未超过培养基体积的10%,可将其在无菌容器中与正常浓度 的培养基混合并培养。

A.6.5    使用过滤法进行无菌试验时,洗出液在真空或压力作用下通过标称孔径不大于0.45 μm   的无菌 滤膜进行过滤。

与洗出液接触的表面可使用清洗液/冲洗液(如Fluid   D)、无菌洗脱液或含中和剂的溶液(见A.6.6)   进行冲洗,这些溶液也通过滤膜进行过滤。然后,可将培养基以无菌方式移至过滤装置上,或者将滤膜 以无菌方式移至培养基中。

以上两项操作完成后均需进行培养。

A.6.6    宜对测试产品进行检查,以确定是否有可导致假阴性结果的抑菌性物质释放进入了培养基中 ( 见A.7) 。 可通过在含有产品的培养基中接种少量代表性微生物来进行该项检查,即方法适用性试验 (也称作抑制细菌/抑制真菌试验)。

若检测到有微生物抑制物或灭活物存在,可通过以下方式将其影响降至最低:

a)     在培养基或洗脱液中加入中和剂;

b)    通过过滤法从洗出液中去除杀菌或抑菌物质;或

c)     通过稀释将杀菌或抑菌物质的浓度降至无效水平。

注:能通过增加培养基或洗脱液的体积来实现,必要时将产品拆分装人多个试验容器。

杀菌或抑菌物质可吸附至滤膜上。因此宜注意确保选用适当的滤膜,降低发生吸附的概率。

现行药典有关于方法适用性试验中采用的程序、微生物、浓度及培养时间的指南[见《中华人民共和 国药典》[383、《欧洲药典》(European       Pharmacopoeia,EP)[34、《日本药典》(Japanese         Pharmacopoeia, JP)[35]、《美国药典》(US      Pharmacopeia,USP)36]、《韩国药典》(Korean            Pharmacopoeia,KP)[37]。但 是,培养温度和介质(培养基)需与无菌试验中采用的一致。

宜使用不同培养条件进行多次试验,以消除或减少抑制物,排除不可接受的风险。若在多次试验 后,仍未完全消除抑制物,那么可接受其以低水平形式存在,同时附上依据,并进行风险评估。

A.6.7    与灭菌过程的开发、确认和常规控制相关标准可能会给出无菌试验中宜采用的样本量及特定培 养条件方面的建议。

在选择培养基类型时,通常需考虑所选培养基能为经灭菌因子处理后残存的大多数好氧和兼性微 生物提供最佳生长条件。当使用大豆-酪蛋白消化物培养基作为唯一微生物培养基时,通常采用(30± 2)℃、14 d的培养条件。在使用其他培养基进行无菌试验时,也宜考虑适当的培养条件。

无菌试验的建议培养温度可低于生物负载测定时所采用的培养温度。

在以下情况下需选择培养条件:

——与灭菌过程的开发、确认和常规控制的相关标准未规定适用培养基,或

——产品上可能存在灭菌因子无法完全杀灭的微生物种类(如厌氧菌或分枝杆菌),因此不能仅使 用一组培养条件。

在上述情况下,选择培养条件时需考虑如下因素:

——产品特性;

——生产方法;

——潜在微生物污染源;

——可能存在的微生物种类。

按 ISO   11737-1规定执行的生物负载测定所得到的微生物种类信息可为培养条件的选择提供 依据。


A.6.8    宜尽量缩短从灭菌因子处理至转入培养基进行培养的时间间隔,以提高微生物的回收。在完成 灭菌因子处理后应尽快对产品单元或样品份额进行无菌试验。若试验延迟是不可避免的,则宜选择合 适的产品储存条件,以防止微生物活性丧失或微生物数量发生变化。

A.6.9    培养基上的微生物生长通常通过外观检查来判定。微生物生长证据可包括培养基浑浊、菌膜、沉淀、絮凝和色变。当产品微生物生长呈阳性时,通常宜对微生物进行鉴定。

目视检查时可通过背光来辅助培养基浑浊的检出。

浑浊不一定由微生物生长引起。可通过以下方法确认浑浊是否由微生物生长引起:

a)     镜检;

b)    对出现浑浊的培养基进行多次取样(每份样品不少于1mL) 并转接至装有相同培养基的未使 用容器中,继续培养至少4 d; 或

c)     使用其他公认的微生物学方法(如划线分离法)对出现浑浊的培养基转接后进行培养。 A.7     无菌试验实施方法的评估

在评估无菌试验应用方法时,宜考虑由假阳性或假阴性引发错误结果的概率。

无菌试验中出现假阳性结果会导致灭菌因子杀灭效果被低估,从而可影响确认过程获取的数据的 解读。除非另有证据,否则需将阳性结果认定为由灭菌因子处理后残存的微生物导致。影响假阳性结 果出现的潜在因素包括:

——无菌屏障受损;

——试验过程中发生的污染;

——培养时因操作导致的污染。

无菌试验中出现假阴性结果会导致灭菌因子杀灭效果被高估,从而可影响确认过程获取的数据的 解读。影响假阴性结果出现的潜在因素包括:

——培养条件不能支持残存微生物的生长;

——无菌试验时,产品中存在微生物灭活物或抑制物(见A.6.6);

——灭菌因子处理与微生物培养之间的时间间隔过长,导致微生物失去活力(见A.6.8)。

若无菌试验阳性结果是由试验中的不正确操作、灭菌因子问题或其他相关原因导致的,那么可在采 取纠正措施后再次进行无菌试验。

A.8    无菌试验实施方法的维护

A.8.1     由于无菌试验对于产品或产品族的灭菌过程的定义、确认和维护至关重要,因此,若产品、产品 生产过程、灭菌过程或无菌试验参数发生变更,宜考虑是否需要对现行方法进行适用性评估。同时宜考 虑因变更长期累积所带来的影响。无菌试验宜根据书面变更控制程序进行变更。

即使产品、产品生产过程或无菌试验参数未在计划内发生变更,也宜考虑对现行方法的适用性进行 定期评审,以确保不会因轻微变更的长期累积而对试验方法的持续适用性产生不利影响。

A.8.2     见 A.8.1。






GB/T      19973.2—2025/ISO      11737-2:2019




附   录   B        (资料性)   典型职责分配

为满足本文件要求,生产商和实验室宜达成职责分配协议。最终,制造商有责任确保满足要求。本 附录提供了有关典型职责分配的信息。表B.1 对本文件要求做了简单概括。每一要求的详细信息参考 具体章条。

表 B.1     典型职责分配



章条编号

本文件的要求

典型职责


制造商

实验室

产品选择




5.1.1

产品选择和取样

R

I

5.1.2

产品族依据

R

I

5.1.3

产品单元/批次数量

R

I

5.2

样品份额

R

I

5.3

产品包装

R

I

无菌试验实施方法




6.1

方法选择

R

R

6.2,6.4,6.5

方法设计

R

R

6.3

无菌技术的使用

N/A

R

6.6

抑制作用最小化

1

R

6.7

培养条件选择

R

R

6.8

试验时效性

R

R

6.9

微生物生长检查

N/A

R

无菌试验实施方法评估




7

试验方法适用性

R

R

无菌试验实施方法维护




8.1

生产/过程变更

R

I

8.2

试验方法变更

I

R

说明:

R——职责;I——可提供协助或信息;N/A——不适用。

注:在实验室基本方法确认中,证明并记录试验方法的总体性能。在生产商提供的特定产品报告中,需记录产品 特定的确认内容。











GB/T 19973.2—2025/ISO 11737-2:2019



参 考 文   献

[1]ISO   9000:2015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Fundamentals   and   vocabulary

[2]ISO   9001:2015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Requirements

[3]ISO   10012   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s—Requirements   for   measurement   processes and measuring equipment

[4]     ISO   11135     Sterilization   of health-care   products—Ethylene   oxide—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validation and routine control of a sterilization process for medical devices

[5]ISO   11137-1   Sterilization   of   health   care   products—Radiation—Part   1:Requirements   for development,validation and routine control of a sterilization process for medical devices

[6]     ISO   11137-2     Sterilization   of   health   care   products—Radiation—Part   2:Establishing   the sterilization   dose

[7]ISO   11138-2   Sterilization   of   health   care   products—Biological   indicators—Part   2:Biologi- cal indicators for ethylene oxide sterilization processes

[8]ISO   11138-7   Sterilization   of   health   care   products—Biological   indicators—Part   7:Guidance for the   selection,use   and   interpretation   of results

[9]ISO   11139:2018   Sterilization   of health   care   products—Vocabulary   of terms   used   in   sterili- zation and related equipment and process standards

[10]    ISO   13485:2016   Medical   devices—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Requirements   for reg- ulatory purposes

[11]ISO       14160    Sterilization   of health   care products—Liquid   chemical sterilizing agents for single-use medical devices utilizing animal tissues and their derivatives—Requirements for character- ization,development,validation and routine control of a sterilization process for medical devices

[12]ISO     14644(all     parts)    Cleanrooms and associated controlled environments

[13]ISO     14698(all     parts)    Cleanrooms and associated controlled environments—Biocontami- nation control

[14]    ISO 14937 Sterilization of health care products—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characterization of a sterilizing agent and the development,validation and routine control of a sterilization process for med- ical devices

[15]ISO   15189   Medical   laboratories—Requirements   for   quality   and   competence

[16]    ISO   11737-1:2018 Sterilization of health care products—Microbiological methods—Part   1: Determination of a population of microorganisms on products

[17]ISO   17665-1   Sterilization   of   health   care   products—Moist   heat—Part   1: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validation and routine control of a sterilization process for medical devices

[18]    ISO   20857   Sterilization   of health   care   products—Dry heat—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 opment,validation and routine control of a sterilization process for medical devices

[19]ISO/IEC   17025:2017   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the   competence   of   testing   and   calibration laboratories

[20]    ISO/IEC/IEEE   90003   Software   engineering—Guidelin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ISO 9001: 2015 to computer software

[21]    EN   12469 Biotechnology-Performance   criteria   for microbiological   safety cabinets

[22]Akers     J.D.et     al.,Survey     on      Sterility     Testing     Practices,J.Parenteral      Sci.Technol,






GB/T 19973.2—2025/ISO 11737-2:2019


41,6,1987

[23]    Alexander   K.,Bryans   T.,Evaluation   of the   Sterility   Test   for   Detection of Microbial Con- taminants   of   Allografts,Cell    and   Tissue    Banking,7,1,pp.23-28,2006

[24]Association   of   Analytical   Chemists    Official   Methods   of   Analysis.15th    ed.,Arlington, AOAC;pp   430-437,1992

[25]Association    of     Analytical     Chemists     Bacteriological     Analytical     Manual(BAM).6th ed.,Arlington,AOAC;1984

[26]Block    S.S.Disinfection,Sterilization     and    Preservation,5th     ed.,2001

[27]Daniell    E.et    al.Product    Sterility     Testing..To    Test    or    Not    to     Test?That    Is    the Question,Biomedical       Instrumentation         &.Technology,50,s3,pp.35-43,2016

[28]Gerhardt   P.et   al.Manual   of   Methods   for   General   Bacteriology,American   Society   for   Mi- crobiology,Washington,DC,1981

[29]Mathews      A.G.,Optimal      incubation      conditions      for       sterility      tests,Develop.Biol. Stand.,23,pp.94-102,1974

[30]    Meltzer   L.L.,Ordal   Z.J.,Thermal   Injury   and   Recovery   of   Bacillus   subtilus,Applied   Mi- crobiology,24,6,pp.878-884,1972

[31]Russell   A.D.Principles   of   Antimicrobial    Activity,in   Block    S.S.(ed.)Disinfection,Sterili- zation     and     Preservation,Lea      &.Febiger,Philadelphia,PA,4th     edition,p.27,1991

[32]     Sokolski   W.T.,Chidestey   C.G.,Improved   viable   counting   method   for   petroleum-based ointments,J.Pharm.Sci.,53,pp.103-107,1964

[33]Straka   R.P.,Stokes   J.L.,Rapid   destruction   of   bacteria   in   commonly   used   diluents   and   its elimination.J.App.Microbiology,5,p.21,1957

[34]    The   European   Pharmacopoeia   9th   ed.,European   Directorate for the Quality of Medicines (EDQM),Strasbourg,2017

[35]The   Japanese   Pharmacopoeia,17th    ed.,Society    of   Japanese   Pharmacopoeia,Tokyo,2016

[36]    The   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42nd   ed.,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l   Convention (USP),Rockville,MD,2019

[37]The    Korean     Pharmacopoeia,(KP).11th     ed.,Ministry      of    Food     and     Drug     Safety (MFDS),Osong,2014

[3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社,2020

 [39]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39号)



阅读6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