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产品的主要风险
1. 风险分析方法
(1)在对风险的判定及分析中,要考虑合理的可预见的情况,它们包括:正常使用条件下和非正常使用条件下。
(2)风险判定及分析应包括:对于患者的危害、对于操作者的危害和对于环境的危害。
(3)产品每项危害产生的伤害和侵害的定量或定性的风险评估。
(4)风险形成的初始原因应包括:人为因素(包括不合理的操作)、产品结构的危害、原材料危害、综合危害和环境条件。
(5)风险判定及分析考虑的问题包括:产品原材料生物学危害;产品质量是否会导致使用中出现不正常结果;操作信息(包括警示性语言、注意事项以及使用方法)的准确性;留置使用可能存在的危害等。
2. 风险分析清单
一次性医用喉罩产品的风险管理报告应符合《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YY/T 0316-2008)的有关要求,审查要点包括:
(1)产品定性定量分析是否准确(依据YY/T 0316-2008 附录C)。
(2)危害分析是否全面(依据YY/T 0316-2008附录E)。
(3)风险可接收准则。
(4)产品风险评估。降低风险的措施及采取措施后风险的可接受程度,是否有新的风险产生。
根据YY/T 0316-2008附录E对“一次性医用喉罩”已知或可预见的风险进行判定,产品在进行风险分析时至少应包括以下的主要危害,企业还应根据自身产品特点确定其他危害。针对产品的各项风险,企业应采取应对措施,确保风险降到可接受的程度。
表2 产品主要危害
危害 | 可预见的事件序列 | 危害处境 | 损害 |
生物学危害(微生物污染) | (1)生产环境控制不达标 (2)灭菌操作不严格 | 产品带菌 | 引起患者感染 |
化学的 (不正确的配比) | (1)未按照工艺要求配料 (2)添加剂或助剂使用比例不正确 | (1)可能引起小分子物质残留量过大,造成毒性危害 (2)产品易老化 | 器官损伤 功能性丧失 |
生物相容性 | (1)原材料配方不正确 (2)加工工艺控制不严格 (3)后处理工艺控制不严格 | 残留物过多,如:PVC:氯乙烷超标、增塑剂量过大 硅胶:硫化剂分解不完全,紫外吸光超标,可能产生刺激 | 器官损伤 毒性或刺激 致癌 |
运输和储存 (不适当的环境条件) | 储存条件或运输条件偏离预定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 | (1)产品非正常老化 (2)无菌有效期缩短,产品带菌 | 功能性、使用性丧失 引起患者感染 |
储运、使用过程中发生意外的机械性破坏 | (1)产品带菌 (2)产品使用性能无法得到保证 | 引起患者感染 功能性、使用性丧失 | |
废弃物处理 | 废弃物或医疗器械处置的污染,如:使用后的产品没有按照要求集中销毁 | 造成环境污染或细菌病毒扩散 | 环境污染 交叉感染 |
标记 | (1)标记不清晰、错误 (2)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标记 | (1)错误使用 (2)储存错误 (3)产品辨别错误 (4)导致无法保证使用安全性 | 引起患者感染 器官损伤 操作失效 |
操作说明书 | (1)与其他医疗器械一起使用的说明不适当 (2)预先检查规范不适当 (3)操作说明不准确 | 错误使用,导致无法保证使用安全性 | 器官损伤 操作失效 |
人为因素(由不熟练/未经培训的人员使用) | (1)插、拔操作不规范 (2)放置位置不对 (3)头部位置不对 (4)打折或移位 (5)密封表面打折或扭曲 (6)体位变化 (7)规格型号选用错误 | (1)造成咽部粘膜摩擦性损伤 (2)呼吸道部分或者完全性梗阻 (3)当医用喉罩不能准确占据下咽部,正压通气中气体可进入胃中 (4)通气不畅 (5)密封不足 (6)密封失效或降低 (7)密封过盈 | (1)咽喉疼痛、呼吸道阻塞、喉神经损伤与声带麻痹 (2)发生胃胀气 (3)误吸或反流,造成误吸性肺炎 (4)导致无法达到满意的通气效果,操作失效 |
警告 | 对副作用的警告不充分 | 对操作人员警示提示不足 | 器官损伤 操作失效 |
对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很可能再次使用的危害警告不适当 | 重复使用 | 交叉感染 | |
功能性失效、老化引起的危害 | 对医疗器械寿命终止缺少适当的规定,没有产品标识或标示不清 | 超出有效期的产品被使用,产品带菌或老化 | 引起患者感染或者交叉感染 功能性、使用性丧失 |
充气管及单向阀故障 | (1)密封不足 (2)密封失效或降低 (3)密封过盈 | 导致无法达到满意的通气效果,操作失效 误吸或反流 | |
内腔容积增加 | 密封不足 | ||
通气管破裂 | 通气不畅 | ||
不适当的包装 | 没有进行包装确认或确认不准确 | 造成产品污染,从而导致出现细菌感染 |
(七)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